在十五五规划将房地产锚定 “民生保障” 的大背景下,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结构性调整:房企资金链承压、现房销售推进受阻、保障房制度落地面临现实掣肘,就连曾被视为 “保值神器” 的豪宅市场也陷入遇冷困境。这场围绕 “民生” 与 “利益” 的博弈,不仅重塑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逻辑,更考验着政策落地与市场需求的平衡能力。

一、房企生存危机:从巨头巨亏到行业资金困局
当前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压力已渗透至头部企业,即便如万科这般的行业标杆,也难逃亏损泥潭。2025 年第三季度,万科规模净利润录得 – 160.7 亿元,同比大幅下滑 98.61%,单季度亏损额度已然超过上半年整体亏损。若非申铁等主体持续注资纾困,其面临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不堪设想。这一现象并非个例,而是行业普遍困境的缩影 —— 多数房企已丧失此前高周转模式下的资金造血能力,资金周转压力成为悬在头顶的 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
房企的资金困境,与房价下跌风险形成恶性循环。在传统预售模式中,开发商可依托市场热度锁定定价与利润,房价涨跌的风险最终由购房者承担;但现房销售模式下,从拿地到建成需耗时数年,周期内房价波动充满不确定性。一旦区域房价跌破建设成本,开发商将陷入 “卖一套亏一套” 的绝境。这种风险传导机制的转变,让原本就资金紧张的房企更添顾虑,尤其是中小房企,面对现房销售的资金占用压力,几乎无招架之力。
二、现房销售的连锁反应:房企退缩与地方财政承压
现房销售制度的推进,不仅让房企望而却步,也间接冲击着地方政府的财政体系。对房企而言,现房销售意味着需依靠自有资金或外部融资完成项目建设,资金周转效率大幅下降 —— 此前通过预售回款覆盖土地款、工程款的模式难以为继,资金链的紧绷程度进一步加剧。在此背景下,房企拿地意愿显著减弱,开发进度被迫放缓,直接导致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缩水。
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,其收入下滑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。当现房销售削弱房企拿地积极性,地方政府既需应对财政收入减少的现实,又要平衡民生保障与经济稳定的需求,陷入 “推进现房销售则财政承压,维持预售模式则民生风险高” 的两难境地。这种矛盾也使得现房销售制度目前仅能在局部区域试点,难以快速全国推广。
三、保障房的民生理想与现实阻力:从新加坡镜鉴到中国困境
十五五规划中 “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”“实施房屋品质提升工程” 等表述,勾勒出房地产服务民生的方向。保障性住房本应成为缓解年轻工薪阶层居住压力、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抓手 —— 既能降低居住成本,又能释放消费潜力。但在实际推进中,政策背后还隐藏着对 “自身利益” 的考量:为节约建筑成本、支撑房价,有关部门及国企更倾向于从经营困难的房企手中收购存量房,转化为保障房。
2025 年 5 月,杭州地方国企安居集团从万科收购 75 套住房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案例,便是这一逻辑的体现。万科彼时深陷资金困境,急需回笼资金,收购价格自然处于低位,既降低了国企的收储成本,又为房企缓解了流动性压力。更深层的考量在于,有关部门已意识到未来房地产需求将持续减弱,一次性土地出让收入难以为继,因此转向租金这类长期现金流 —— 通过国企运营保障房获取租金,可弥补财政收入缺口,形成 “存量收购 – 租金收益 – 财政补贴” 的闭环。
然而,我国保障房制度难以复制新加坡的成功模式,核心症结在于与地方财政利益的冲突。新加坡约 80% 人口居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房(组屋)中,其关键支撑在于低土地财政依赖度 —— 政府无需因土地出让收入而妥协保障房的地段与品质,部分高级别组屋甚至位于市中心,交通便利、配套完善。但我国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度高,保障房所在地段的土地出让收入远低于商品房,直接打击了地方推进保障房的积极性。
更现实的问题在于资金来源:我国保障房建设虽有中央拨款与央行货币工具支持,但最终仍需消耗地方财政。为平衡财政压力,地方政府往往将偏远、配套不足的低价值地块用于保障房建设,导致居民入住后面临通勤时间长、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问题,不仅难以提升居住幸福感,反而可能加剧社会隔阂。即便国务院在 2023 年明确保障房建设 “以需定建”,但在财政利益与民生需求的权衡中,地方政府仍倾向于控制保障房规模,避免挤压商品房市场与土地出让收入,这使得保障房覆盖率难以达到新加坡水平,仅能满足困难群体的最低居住需求。
四、“好房子” 标准的双重逻辑:刺激内需与存量房冲击
除保障房外,十五五规划提出的 “提升房屋品质”“优化物业服务”“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”,同样承载着民生与利益的双重诉求。从民生层面看,“安全、舒适、绿色、智慧” 的好房子标准,能直接改善居民居住体验;从经济层面看,这一标准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需求 —— 高品质建材、环保材料、智能硬件(传感器、摄像头)及智能家电等领域将迎来增量,在了你需波动的背景下为内需增长提供支撑。
但这一政策的深层逻辑,更指向 “激活新房市场” 的目标。随着 “好房子” 标准落地,新房在质量、居住体验、配套硬件上将全面优于存量二手房,从而引导居民优先选择新房。对有关部门而言,只有新房销量提升,房企才能回笼资金、恢复拿地能力,进而推动土地出让收入回升;而存量二手房交易仅涉及产权转移,对土地财政无直接贡献。因此,未来大概率会持续出台商品房新标准,进一步拉开新房与二手房的品质差距。
这种导向的代价是二手房价面临更大下跌压力。一方面,老龄化加剧使无电梯老式住宅需求萎缩,少子化与就业内卷削弱了二手学区房的价值;另一方面,新房品质优势扩大,将让 “老破小” 与普通二手房的劣势更突出,价格可能出现惨烈下跌。更棘手的是,二手房下跌会对新房产生联动拖累 —— 房价下行预期会削弱居民购房信心,且老百姓可能产生 “被割韭菜” 的抵触情绪:刚买的新房,几年后就因新标准出台沦为 “品质落后” 的二手房,面临快速贬值风险。在居民购买力本就疲软的当下,这种情绪将进一步抑制新房购买意愿,与政策初衷形成背离。
五、豪宅市场的失温:供给过剩与资金链断裂
在普通住宅市场承压的同时,曾被视为 “抗跌资产” 的豪宅市场也陷入困局。2025 年 9 月,北京部分新开盘豪宅项目一个月内仅网签 4 套,销量惨淡;二手豪宅市场同样遇冷,杭州某此前单价超 10 万元 / 平方米的豪宅项目,当前二手价跌破 8 万元 / 平方米,法拍价甚至低至 7.3 万元 / 平方米,“日光盘” 现象彻底消失。
豪宅市场的失温,源于供需两端的双重挤压。供给端,此前豪宅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大量资金雄厚的国有房企涌入,导致供给量大幅增加 —— 毕竟总价高、利润空间大的豪宅曾是房企的 “钱袋子”,这种跟风布局最终引发供给过剩。需求端,经济环境恶化使高收入群体资金链承压,即便 “富人” 也面临流动性紧张问题,此前抢购千万豪宅需摇号(中签率不足 20%)的盛况,因购买力萎缩而难以为继。“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”,当整体经济面临压力,豪宅市场的 “保值神话” 也随之破灭。
结语:民生导向下的行业重构与平衡
十五五规划为房地产划定的 “民生” 赛道,本应是行业回归本质的契机,但在现实利益的博弈中,却面临房企生存、地方财政、市场需求等多重挑战。从现房销售的推进受阻,到保障房制度的落地困境,再到豪宅市场的失温,每一个环节都折射出行业转型的阵痛。未来,如何在保障民生与维护行业稳定间找到平衡点 —— 既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,又缓解房企与地方财政的压力,将是房地产政策持续探索的核心命题。而这场转型的最终方向,必然是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,建立起 “民生优先、市场理性” 的长效机制,这不仅是房地产行业的出路,更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。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

评论(0)